苏超:“江苏十三太保”打了一手怎样的文化牌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南京发布官方公众号的这句口号,连带着“苏超”这样一场区域性的足球赛事一起,迅速火遍中国。同样被点燃的,还有民间“玩梗”争霸赛——常州接连输球,球迷高举“丨州立起来!留给常州的笔画不多了”的标语笑侃胜负;南京和南通的“南哥之争”,被画成了盐水鸭和状元狼之间的角逐;徐州与宿迁的比赛,则被“楚汉争霸”的戏称联结起千年历史的脉络……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引发的全民玩梗现象,已然超越赛事本身,成为人民群众践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动实践。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对特定主体所属文化的自觉反思、认识和创造性的文化实践活动,表现为对文化传统的自觉创新实践,以促进文化范式、文化模式的转换以及文化传统的不断生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这一现象正是中华文化创新性特质在当代社会的鲜活彰显。从“两创”方针与“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视角,可以剖析其背后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的逻辑,为中华文化创新传播范式探寻学理支撑。


内容创新:文化内核主体性


“什么是中华文化”,这是文化主体性要解决的内在根本问题,涉及中华文化的根本内核。文化的本质,是对于一个特定群体共同的历史记忆、地理人文、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承载和记录。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吸收儒道法墨等百家思想,海纳百川包容创新。但它在不断演进中始终传承下来的思想内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社会观和历史观。


在“苏超”玩梗式传播中,我们看到了对历史记忆的创造性接续——“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的称谓源自明代南直隶的行政区划, 网友借此隐喻江苏十三市的历史渊源与竞争关系;我们也看到了对汉字构形的符号化演绎——常州因赛事连败被戏称为“吊州→巾州→丨州”,网友将汉字笔画消减与球队战绩关联,常州官方顺势发起“为常州补笔画”活动,将“危机”转化为汉字教育契机……这些在互联网涌现的“玩梗”并非简单的网络狂欢,其本质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当网友以幽默段子化解地域隔阂,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在现实中得以生动延续;当汉字笔画成为大家心领神会的梗,解构汉字的乐趣似乎成为彼此身体中“文化基因”相互认同的接头密码,这便是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默契和精神认同。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始终绵延不绝,古今相承,自成一体,而能够推动中华文化始终生生不息的是深深根植于千年文明成果的文化根脉,这是文化内核的主体性。


由文化主体性生成的自觉意识,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烘托。敢于自嘲,映射的是玩梗背后的文化自信。既然大家都说我们是“十三太保”,那我就旗帜鲜明地亮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既然大家都说我是弱队,调侃我“常州变 I 州”,那我就在高考考点悬挂“I 飞冲天”励志横幅,将自嘲升华为进取精神。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自大,而是基于理性认知,有足够强大的信心去应对挑战并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演绎历史、解构汉字,当代网友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转化,凝结的是玩梗背后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既有文化主体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也有文化主体对于文化传统的反思重构,让文化传统在辩证中生长、在创新中发展,正体现了中华文化始终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主体性和生命力。


形式焕新:文化方法主体性


正所谓“器以载道”,文化的繁荣与技术的革新相辅相成,文化创新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回看“苏超”在互联网上的火爆,正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助推了这一波全民“苏超”创作热潮。根据新闻报道的数据,抖音上关于““苏超””及““苏超”联赛的话题已超70 亿,约七成传播内容源自普通网友的二创作品。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视频号,大量与“苏超”相关的创意独特的原创AI短视频帮助“苏超”IP进一步破圈传播。当唐伯虎项羽等江苏历史名人被AI“复活”为家乡球队打call,当孙悟空水蜜桃等各地文旅特色被AI变成卡通形象代表各地进行对决,当麻辣鹅和盐水鸭代表两座城市的美食因为AI而有了灵魂和思想,这些AI短视频所承载的内容因为叠加了本土文化元素而更深入人心,也解答了“如何把握当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时代之问。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方法主体性,根本上是要解决服务谁、为了谁,采纳什么、扬弃什么的问题。在新时代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故步自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作用于文化演进最好的注解,现代化作为关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键社会性变革,从根本上对文化形态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主体性要求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转化和发展如此重要?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唯有不断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探索传统文化基因和新兴技术载体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才能具有更大的现代影响力、更广的人文辐射力。


制度革新:文化建构主体性


“文化由谁建构、由谁发展,最终服务于谁?”这是我们探讨文化建构主体性所指向的终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现实的人”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从事着有目的、能动的文化生产和交往活动,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产生了文化意义上的主体意识,反映出人们改造世界的主观意志和精神力量。在“苏超”的玩梗式传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始终由群众主导、官方积极回应互动的良性对话模式,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网友戏称江苏省体育局为“十三太保总教头”,主管部门未予以压制,反而采纳“十三太保”作为宣传语,为民间智慧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此后,江南四城接连输球,被网友戏称“江南四大菜子”,“苏超”官方立马接梗,授权制作“四大菜子”周边文创和帆布包;面对笔画梗调侃和“弱队”标签,常州文旅局制作“恐龙扛狼助威 I 州”表情包,对扬州市民免门票三日狂揽15万游客,实现文化流量向实体经济的转化。这一“玩梗—接梗—造势—转化”的链条,让人民群众完成了从文化受众到创造主体的转变,这是对群众智慧的尊重与引导,也是文化传承发展规律在群众实践中的深刻映照。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唯物史观,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与物质生产不同,文化作为特定的精神生产形式,更加依赖于个性化、精神性的创造冲动,彰显出人们从事文化实践的主体能力和主观意志。唯有人民群众最了解中国人民的心声,明白中国人民的所思所想,才能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和制度环境。因此,中华文化主体性要求突显人民主体力量,把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相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中的首创精神,为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注入创新创造的不竭活力。


这场始于足球的群众实践启示我们:唯有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在“第二个结合”中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方能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嘱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真正的文化穿透力,永远生长于人民群众“观乎人文”的伟大创造之中。



发表评论